搜尋此網誌

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

漢代訓詁學興起的原因

漢代訓詁學興起的原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根據各家說法漢代訓詁學興起的原因約有以下三點:
一、時間因素:
文字的字形、字義會隨著時間的的不同而變更,而文字的起源雖然無法確定,但從周代開始一直到漢代也已經過了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,因此漢代之人為了要瞭解、說明古文字的意義故需要訓詁之學。例如:
   〈釋天〉:「載,歲也。夏曰歲,商曰祀,周曰年,唐虞曰載。」字義相同、字形不同,這是語言因為時間不同而並更的最佳例子。而如果缺乏了訓詁之學,要瞭解古代文獻所記載的文字意義就顯得十分困難,而為了使人瞭解古代文字的意義,將古代文字以當代文字加以解釋便是訓詁學興起的原因之一。
二、空間因素:
        中國地域遼闊、幅員廣大,各個區域間有不同的語言,因此影響到文字的變易,一字異義如:
〈尹文子〉所記:「鄭人謂玉未理者璞,周人謂鼠未腊者璞。」
與異字同義如:
〈說文〉:「楚謂之聿,無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,秦謂之筆」
這些現象充斥於中國之中,為了使人了解各方言中文字所代表的意義,方便各方言之間的溝通,訓詁之學便自然應運而生。
三、時代背景(秦始皇的焚書與項羽的火燒阿房宮):
漢代之前中國的學術典籍遭受了兩次嚴重的破壞,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,一次則事項羽的火燒阿房宮,這兩次的破壞使得漢代產生「今文經」與「古文經」的差別,其差別對漢代的學術造成了許多的影響,而其中對訓詁學的興起產生重大影響的分別為文字異同、師說各別以及簡策錯亂,以下分別就今文經與古文經加以介紹: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今文經——漢初經典大都於兩次破壞後散佚,而學者又不敢藏書,只有師生間口耳相傳,私相授受。至漢惠帝時解除挾書的禁令後,諸儒才把自已受業於老師的經書,用漢世通行的隸書字體抄寫,此稱為今文經。
2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古文經——相傳是魯恭王在孔宅壁中發現的,或是劉歆在民間及秘府中發現的。其典籍、字句、篇章與今文經學皆有不同,對經書內容含義及古代典章制度、名物的訓解,對人物的評論,均異於今文經學。
下面再以表格加以說明今文經與古文經的不同:

今文
古文
1.     今文與古文之別
篆文
籀文
2.     對六經態度
為孔子垂教法典
為信史,紀錄前代治亂興衰,以為後世之殷鑑
3.     微言大義與章句訓詁之別
經學派
「六經注我」
史學派
「我注六經」
4.     對孔子態度
以孔子為「托古改制」;政治家;
以孔子為「述而不作」
今、古文經因為有如此多的不同,為了探究對於古籍正確的解釋訓詁之學也就自然的產生。
    綜合以上可知語文的變遷是自然存在的,而時間與空間則是其最大的因子,故訓詁之學的興起也應屬於自然發生的,但秦始皇的焚書與項羽的火燒阿房宮卻加快了訓詁學產生的速度,成為訓詁學在漢代興起最大的推手,故主張漢代訓詁學興起在於時間、空間與時代背景這三種原因之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